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大学和实验室 > 综合大学 > 

相逢于那一年盛夏--山东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3-06-27


山东科技大学校歌

高山下,泉水旁,海滨好风光;

采春华,收秋实,阳光伴成长。

惟真求新,思精思进汲滋养,

春蚕华发,编织青春的梦想。

啊,科大,放飞心灵的乐园。

啊,科大,天下学子向往的地方。

 

松傲霜,水激扬,浪涛迎风唱;

攀书山,游学海,勤奋正自强。

惟真求新,思诚思爱向未来,

校园如歌,唱响青春的华章。

啊,科大,求知成才的殿堂;

啊,科大,我们终生难忘的地方。

我们终生难忘的地方!

“高山下,泉水旁,海滨好风光;采春华,收秋实,阳光伴成长。”歌词里唱诵的地方就是我们本期故事里的主角——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简称山科大,建校于1951年,先后经历了四次主体搬迁,一次分散办学,三次骨干专业分出,两次重新组建,八所学校先后并入。建校以来风雨浸润的流岚岁月,让这所大学积淀了深深的履步。

一、两水一源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今天的山科大是由1951年10月成立的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和1956年成立的济南煤矿学校合并而来。两水汇成一源,只为尽力整合最优的教学资源,为刚刚成立、百业待举的新中国培养最紧缺人才。

先说山科大的源头之一——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1951年4月,全国煤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总结报告中提出大力开办学校,造就大批技术干部,以担当将来机械化采煤的重大任务,适应煤矿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决议,山东矿务局把新建煤炭工业学校提到了议事日程。同年7月,山东矿务局向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呈文,决定于暑期扩大山东矿区第一煤矿职业学校,在洪山建立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至此拉开了建立第二煤矿职业学校的大幕。


为了建成新的煤矿职业学校,山东矿务局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没有房子,就从洪山煤矿划出22栋房屋,以作办公、宿舍之用。此外,将华东工矿部疗养所旧址原有的6栋房屋整修,以作教室之用,同年8月底礼堂改建完成,就这样,建成了占地4571平方米、可容纳300名学生的校舍。没有老师,就与徐州市文教局联系,从贾汪职中调来部分老师,另外从江南招聘、分配,也从矿区吸收一些有文化的工人。就这样,在同年9月10日,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正式开课了。

洪山煤校礼堂

奉上级指示,“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更名为“山东矿务局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并于1951年10月10日举行建校典礼。10月23日,国家煤矿管理总局教育部专门下文,要求各地的矿务局重新统一确定各煤矿职业学校的校名,由此,“山东矿务局第二煤矿职业学校”改称为“洪山煤矿职业学校”,隶属山东矿务局。1952年7月,遵照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的指示,学校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洪山煤矿工业学校”,这一校名一直用到搬迁淮南为止。


建校初,学校共设采矿、机械、土木三科,1952年7月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洪山煤矿工业学校”后,将原采矿科变更为采煤科,设煤层地下开采专业,原机械科设矿山机械检修专业,原土木科改为电工科,设矿山电气检修专业,并且继续扩建校舍,同年10月底完成第一批教室和办公室建设,次年5月建成第二批大礼堂和实习工厂,总计5000多平方米。


洪山煤校建校初期条件艰苦,但无论是教职工,还是远离家门的学生,都是抱着“越艰苦越革命”的信念,除了就餐、睡觉和规定的活动以外,几乎全部时间都用于教育和学习,以期毕业后能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洪山煤校求学时间虽然短暂,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洪山煤校迁往淮南

1953年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为办好学校,决定将洪山煤校迁往我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基地~~安徽省淮南市。同年6月到8月,全校师生清理物资、有条不紊的完成搬运工作。


由洪山煤矿工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淮南煤矿工业学校,仍然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1953年~1957年,随上级指示和隶属关系的变化,学校的名称分别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淮南煤矿学校、燃料工业部淮南煤矿学校、煤炭工业部淮南煤矿学校和淮南煤矿学校。


在淮南煤校时期,学校紧抓教育。思想文化上,举行大量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觉悟。学业上,为提高师资水平,专门派遣老师去高等学校进修,学校按照高等教育部的教学计划,严格保证学时,校长、科主任、学科委员会主任等也经常深入班级听课,了解教学情况等,学校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为使学生易于领会,购置和自治教学用具,扩充图书馆、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要求等等。1954年8月,第一届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人成为我国煤炭工业的骨干力量。

淮南矿业学院远眺

1958年7月,在淮南煤矿学校的基础上,淮南矿业学院宣告成立。作为一所年轻的高校,其办学困难重重。当时有的教师称之为“一差一无一少”,即条件差、无教授、设备少。珍贵图书几乎没有,珍贵仪器仅有一架工业电视机、一架拉力试验机。为了扩充和培养师资,学校让辅导员、教师都去学习,边学边教,再加上有关部门调派,聘请厂矿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课等,在1960~1961年间,迅速提高了淮南矿院的师资水平,为日后的山科大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正紧锣密鼓地建设发展的同时,山科大的另一个源头——济南煤矿学校,也筹备起步了。1956年是贯彻和落实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一年,由于“一五”计划规模宏大,在各项建设中都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煤炭尤以为重,在这种形式下,煤炭工业部酝酿新建一批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更多的煤炭技术人员,同年1月20日,淮南煤矿学校教务副校长赵鼎甫带领30多名教师北上,济南煤矿学校应运而生。

济南校区建于1958年的教学楼

1956年9月30日,新建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全称为“煤炭工业部济南煤矿学校”。学校设煤层地下开采,矿山机电2个专业,学制4年。济南煤矿学校是一边进行建设,一边招生上课的,其教学工作、师资筹备和学生管理的办法基本沿袭了淮南煤矿学校的经验。


从1958年到1962年,也就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煤炭产量要从1533万吨提高到12000万吨,为了实现这个高产量的指标,需要增加技术干部5000多人,已经拥有2年办学经验和教学基础的济南煤矿学校在1958年6月份升格为“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大力配合国家生产需要,积极联系北京矿业学院、煤炭工业部设计院、焦作矿业学院、山东工学院等,或互相提供资料,或签订协作合同,开展面向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如硫化煤的土法生产、机械整流器和厚表土层挖井等。1960年上半年,不少厂矿的工程设计,都是由学校实习的师生们完成的。

1960年6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山东煤炭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定名为“山东煤矿学院”,成为我国煤炭高等教育中又一所新增的本科院校。学校以四年制本科为主,另有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附设中专部,设有采煤系和机电系,同年7月,经山东省文教部研究同意,将地下煤层开采专业改为煤层地下开采专业,矿井建设专业改为矿井建筑专业,矿山测量专业改为矿山测量与地质专业,新增无线电电子学和选煤两个专业,停止煤矿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专业。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随后,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的行动,同年7月,教育部也提出了精简任务。1962年,山东煤矿学院的教职工精简296人,1963年又调出16名。现实远不是精简教职工这么简单,1962年,中共山东省委召开高等学校调整会议,指出学校的发展超过了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负担能力,因而要大幅度裁减,作为一所刚刚升为本科的山东煤矿学院,也在这次大幅度裁减计划之列,学校全体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陆陆续续开始了撤校的安排准备。


全校师生做好了停办准备,事情又突遇柳暗花明——上级计划变更,1963年2月,国务院经过研究决定“同意保留山东煤矿学院,将原来决定保留的淮南矿业学院撤销,在1963年并入山东煤矿学院”。这个戏剧性地反转,让山科大的两个源头并轨了。

淮南矿业学院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合影

1963年6月24日,阔别山东整整10年的煤矿学校——淮南矿业学院(原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开始启程北上。全校师生怀着撤校的遗憾和回乡的激动,在泉城济南再次扎根。


同期撤校的不止淮南矿业学院一家,为了集中力量办好煤矿高等学校,在撤销之列的还有江西煤矿学院和鸡西矿业学院,1964年暑假,江西煤矿学院的师生并入到山东煤矿学院,由于要背井离乡,江西矿院的师生不无抵触,山东煤矿学院领导立即南下做思想工作,于同年8月,顺利完成了撤校搬迁工作。另外,在这一时期,还有济南工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并入山东煤矿学院、江苏煤矿专科学校也在暑假期间并入山东煤矿学院。

山东煤矿学院1964年寒假毕业生合影

在1964年这个不平凡的夏天里,山东煤矿学院里聚集了五湖四海的师生,大家互相关照,热闹非凡。随着学校的合并,实习工厂和教学设备的加入,进一步充实了山东煤矿学院的力量,新山东煤矿学院蓄势待发,一时间扩建校舍、重编专业、重建实习工厂、实验室、重新分配师资等等一系列工作进展都显得那么昂扬有力。

二、凛冽清秋

1964年到1965年间,山东煤矿学院的师生们都沉浸在一片昂扬的氛围中。学习上,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经常进行现场教学,落地调查,毕业生们被赞为学得扎实、能吃苦耐劳、钻研业务、理论联系实际、与工人达成一片……思想教育上,开展“五反”与“四清”运动,忆苦思甜、参加义务劳动,辅导员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学生们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学大庆、学解放军的活动。

山东煤矿学院65届毕业生合影

教师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一天,已经是深夜12点钟了,机电系机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里仍然灯火通明,陈维荣、赵宝琨、戴德元等七位老师正在忙碌地赶制一件叫做‘皮带滑动’的教具。这已是他们赶制教具的第7个夜晚。领导劝他们回去休息,他们说,回去也睡不着,不制好这个教具,就觉得对学生不负责任。”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个月内,学校制作教具191件,一年共制作教具355件,每一件教具都解决了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一期间,干部纯正、教师敬业、学生勤奋,所有人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直到今天,仍为亲历者津津乐道。

1966年,教育部长蒋南翔视察学校

高教部直属高等学校会议来院参观

就在大家埋头苦干、奋发向上、为这一片积极氛围交口称赞的时候,清冷的秋风已悄然而至。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贴出第一张大字报,6月27日,这场秋风刮到山东煤矿学院,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9月,学校接收来自越南的留学生18人,由于所有干部和教师都进行“文化大革命”,不便给外国留学生单独上课,就这样,学校史上第一批留学生,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昔日的山科校园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要把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的部分大学搬迁到三线、文化落后地区、靠近生产基地的地方。由此,山东煤矿学院又一次上路,迁出济南。


从1970年9月下旬到1971年11月,学校经历了三次搬迁,往返于肥城、兖州、泰安、莱芜,直到迁往泰安与泰安煤校合并,组建新校,这次搬迁才告一段落。根据省教育组的指示,采煤系仍设在肥城、地矿系仍设在兖州、校机关和机电系定在泰安、金属选矿系定在莱芜、济南。至此,一所学校分散在了肥城、兖州、莱芜、泰安和济南5个地方。


除了教学场地简陋,住的是仓库,前后漏风,冻伤学生外,这次搬迁过程中,仪器、设备、图书等损失破坏十分严重,仅图书一项,就损失大约5万余册。搬迁后图书馆资料更加紧张,一个图书馆分成5处,大部分科技资料只有一两份,各系都需要,师生借阅资料要在5地来回奔走。期间,学校在济南的原校舍也被大面积占用,1973年同学们回到济南时,煤矿学院校园被弄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办学的基本条件,无奈又从济南撤出。这种来回奔袭又失去母校故地的艰辛和苦闷,除了亲历者,大抵是不能感同身受。

山东矿业学院鸟瞰

1971年10月,山东煤矿学院与泰安煤矿学校合并组建山东矿业学院,揭开了学校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与艰难,但是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在泰安建设了一个功能较齐全的新校区。“文革”结束后,学校通过改造旧房舍、上马新项目,改善了师生的居住和体育活动条件。

三、春天里出发

如果说1964年盛夏全体师生鼓足干劲、蓄势待发是源于合并共建的喜悦,那么1978年后的重整旗鼓则是历经艰辛与压抑后的集中爆发。

1976年,教学行政楼正式动工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学院有6个项目获得山东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的科研项目有37项,10月中旬,《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第一期出版。除此之外,学校大量购进图书和教学、科研设备,成立系列科研机构,科研之风日益浓厚,到1988年,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评审和在生产中获得应用的有68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科技研究论文近400篇。


1983年,根据煤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煤炭部正式下文将济南的研究生部扩建为济南分院。从1983年到1997年5月,随着图书馆、宿舍楼的竣工,济南分院的建设告一段落。

江泽民、胡锦涛与“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合影,其中三排右六为山科大校友

吴官正与宋振琪教授亲切交谈

从1977到1999总计23年间,学校获得一大批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宋振骐、蒋金泉等教师共同完成的“实用矿山压力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创建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了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一期间,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专业,诸如采矿工程、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

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大门

学校全体师生牟足干劲,齐心协力,无论是扩校舍、搞科研还是抓教学,都在山科大的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9年对于今天的山科大来说,是意义非凡、激动人心的一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报请教育部批准,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开创了学校发展的新纪元。


2001年,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科大,同年学校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2004年学校的主体搬至青岛,2007年4月,山科大法人注册地登记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泰安和济南分别注册了校区。


截至2014年3月,学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另有青岛市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中心"。

伟大事业的发端,来自于时代的召唤、使命的驱动。合上科大发展的历史画卷,脑海浮现的是一段厚重的积累与沉淀,这是一部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发展史,是一部历代科大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史,是一幅饱含着科大人无数心血的、浓墨重彩的壮丽画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