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大学和实验室 > 综合大学 > 院校新闻 > 

中国矿业大学“十三五”改革与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03-08

中国矿业大学“十三五”改革与事业发展规划

2017-03-07 



一、“十二五”期间事业发展状况

中国矿业大学过去五年,全校上下奋发有为,真抓实干,争创一流,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重点任务,总体上达到了规划目标,为学校“十三五”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由1520人增加到1845人,增幅21.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45.3%提高到68.5%;派出137名教师赴海外研修1年以上,较“十一五”末增加169.1%;非教师序列在编人员由1330人精简到1169人,减幅12.1%。

“十二五”期间,在校本科生由26929人压减到24181人,减幅10.2%;在校硕士生由5249人增加到6207人,增幅18.3%;在校博士生由1033人增加到1279人,增幅23.8%;在校外国留学生由191人增加到557人,增幅191.6%。

“十二五”期间,实到科研经费25.4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55.7%,其中,纵向经费由3.23亿元增加到8.06亿元,增幅149.5%。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由18项增加到23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由150件增加到1122件。第一单位SCI论文发表数由531篇增加到2861篇,SSCI收录论文54篇,出版专著432部。工程学、地球科学进入ESI前1%。

“十二五”期间,校舍面积由129万平方米增加到151.5万平方米,增幅17.4%。2015年全校教职工人均收入14.88万元,较“十一五”末的8.08万元增幅84.2%。

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并实施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十六条”、研究生培养改革“十六条”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新增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1个国家级、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加快了国际化办学进程,新增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8.3%,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

努力培养高端领军人才和卓越教师,着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进一步提升了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双创人才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7人;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增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团队。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满足国家和行业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2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57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9项。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协同创新中心“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增大型煤企技术研究院3个,获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国家科技奖励2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7项、授权发明专利1122件,申请PCT专利246件、授权国外专利32件。2012~2015年,我校获国家科技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20位。

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特色进一步彰显,学科水平进一步提高。获得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7项。两个领域进入全球ESI前1%,其中工程学排名530位。材料科学、化学领域与ESI前1%的贴近率分别达到89%、86%,数学、环境科学领域与ESI前1%的贴近率接近50%。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一,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三、第四,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学科名列全国同类学科领域前20%。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教学科研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和谐校园建设取得进展。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矿业大学章程》和《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出台并实施了学生参事制度,完成了董事会制度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深化管理组织机构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建成青年教师公租房、地下工程中心、研究生公寓(二期),修缮附属小学、离退休活动中心,美化了文昌校园环境,开工建设综合体育馆、附属中学新校区、教职工住宅小区,进一步改善了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条件。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学校改革与事业的发展。召开了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创新“两公开四差额”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教风学风显著好转。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5个基层党组织、11名共产党员受到江苏省教育工委表彰;3人分别获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4人分别荣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和荣誉劳动奖章荣誉。民主党派建设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民盟中国矿业大学委员会被民盟中央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9名民主党派成员分别获得党派中央和省委表彰。大学生日常教育和服务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成效显著,4人次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14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二、“十三五”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通过深化综合改革,使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汇聚世界一流学者、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矿业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坚持结构优化,实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优化学科结构,科学配置学科建设资源,集中力量在4~6个领域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到2020年,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学科前300名,新增3~4个ESI前1%的学科领域;强化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发展可持续能源研究新方向,力争在ESI源刊发表论文7500篇以上。

汇聚世界一流学者。坚持引培相结合,实施世界一流学者引培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国际学术人才,大力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到2020年,专任教师规模达到2100人,其中80%具有博士学位,30%以上教师具有1年以上的海外研修经历;培养5名以上国内一流的学术大师、10名在煤炭行业有话语权和20名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者。

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坚持质量提升,实施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战略,全面提升学生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质,10%的学生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质量。到2020年,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力争控制在20000人以内;研究生规模达到8000人,其中博士生达到1500人(含非全日制);留学生规模力争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在校生具有国外访学或实习经历的达到5%以上。有认证渠道的本科专业国际认证达到2/3以上。本科生考研、出国率达到40%,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位居全国高校前20位。研究生每年在ESI源刊上发表论文500篇以上。


三、“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与重点措施


(一)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1.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体系。聚集优势学科领域资源,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体系。进一步提升传统矿业类学科群优势,以其为主体的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学科前300名;拓展深地科学、能源材料、能源化学等新方向,进一步提升地球科学的学术竞争力,材料科学、化学领域尽快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前1%,努力提升计算机科学(含信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数学等领域的学术水平,使其与世界一流学科前1%的贴近率达到70%。

2.服务国家行业战略需求,打造适应能源革命的特色一流学科体系。围绕国家能源开发战略,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重点攻克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保持优势学科引领地位,促进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在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保持全国第一,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力争前三。江苏省建设的优势学科全部跨入全国同学科前20%。实施跨界引培,整合校内外资源,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在零排放能源系统、先进储能系统、能源互联网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方向。加强基础学科与主干学科的融合,大力支持以能源战略和政策为重点的社会科学总论、商学等领域的特色研究,提升我校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3.动态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结构优化。建立分类指导、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学科结构优化机制。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在35个左右,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在20个左右。对于排名位于全国后30%的学位授权点,实行“并、转、停”。大力强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内生增长,围绕可持续能源方向筹建新的学位授权点。

4.以贡献为导向,合理配置学科资源。以学科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编制和发布我校学科建设年度报告。按照“重点发展,增量激励”的原则,在确保优势、彰显特色的同时,对建设世界一流有显著贡献及进步显著的学科,优先配置研究生招生指标、房产资源、仪器设备、发展经费等资源。


(二)汇聚世界一流学者

5.动态调整,优化师资结构。综合生师比控制在18:1以内,教师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和新兴学科紧缺人才的引进。通过教师聘任、职称晋升、人才选拔、绩效奖励等方式,强化对教师海外学习研究经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要求。加强教师分类管理,采取当量学时计算办法,明确教师岗位的年基本工作量要求,除来校工作不足2年的新教师外,其他教师每年从事本科课堂教学的工作量不低于32学时,年均发表1篇ESI、SCI、SSCI收录论文。

6.重点建设,精准引培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实施以绩效为导向的国内外高端人才评估、招聘、薪酬、考核等办法,优先引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所需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引培世界一流学者15~20名。实施“越崎学者计划”,合理规划、有序推进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汇聚300人左右包括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攀登学者等多层次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力争新增院士1~2人,新增国家级创新人才16~23人,其中国家级青年计划人才10~15人。

7.推进一流学科异地特区建设,汇聚高端人才。在国内外异地设立科学技术研究院1~2个,建立引培世界一流人才、产出世界一流成果、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特区,在海外人员招聘、校内教师选派、薪酬待遇、绩效奖励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

8.建立和完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新进青年教师各类培养计划以及师资博士后制度,通过“夯实基础、发展提高、高端培育”阶梯式培养,造就一批后备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整体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每年选拔10名以上青年教师到海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师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2年的学术前沿研究,选拔30名以上教师到国内一流学术机构进行研修。


(三)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9.继续落实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十六条”,强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强化内涵建设为导向修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拔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多元化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条线模式,专业、外语、体育等能力提升不断线,专业知识与思想人文素质提升不断线。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优化配置本科教学资源。实施教授团队授课制度。建设一批网络共享课程和特色教材。进一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8项。

10.实施本科专业质量评估,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制定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方案,实施三年一轮的本科专业审核评估制度,启动教学数据常态监测,推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本科专业数量动态保持在45个左右。实行本科专业“并、转、停、建”的动态调整制度,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开设面向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新兴专业。继续推进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11.切实落实研究生培养改革“十六条”,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制定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启动研究生“双百”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研究生基础课学习“三三”制。扩大优秀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的高水平学术成果要求,自2017级开始,优秀创新类博士生在ESI源刊上发表论文5篇,一般博士生在ESI源刊上发表论文3篇或SSCI论文2篇,力争实现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学科的学术型硕士发表1篇SCI论文。

12.加大招生工作力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完善本科生自主招生、研究生推荐考核招生制度;适应新一轮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投入,精准实施,吸引和扩大优秀生源;实施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国外名校联合培养或访学等制度,吸引一流研究生生源。

13.深化实践育人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九条”,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学校与董事单位合作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将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计入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考核学分。构建基于学生特色发展、自主选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完善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的激励约束政策,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培育绩效评价办法。

14.坚持全面发展目标,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师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把养成优良学风、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核心,创新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着力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公益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争创世界一流科研成果

15.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强化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加强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含信息)、数学等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基础性研究,重点突破一批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开辟新的科研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800项,纵向研究经费12亿元以上,其中重点、重大类项目15项。使我校科技竞争力进入全球高校500强。

16.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突破一批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重大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完善组织机制,有效汇集科研资源。在深地深海资源开发、智能采矿技术、煤炭安全绿色开发、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矿区生态保护、非常规能源开发等领域承担7~8项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保持传统研发优势,发展超深采矿等新方向,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15~20项,授权发明专利成果1800件以上。

17.加强大师引领型科技团队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发展。支持领军人才组建大师引领型团队,引导并支持教师跨学科、跨学院、跨领域组建创新团队,完善国家―省部―学校三级创新团队体系,以大团队承担大项目、构建大平台、产出高水平成果。新增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5个省部级创新团队,每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名及以上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每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至少拥有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或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8.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形成国家―省部―学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完善协同创新中心聘用制度、评价制度、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强力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申请认定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重点建设3~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依托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内涵建设,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办法,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响应国家西部煤炭开发战略,在煤水资源协调开发、煤田火区防治、煤系气综合开发、低品质煤提质加工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方面形成国际一流成果。

19.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发挥能源发展战略智库作用。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和优化人文社科重点科研方向布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发挥我校在能源战略和能源经济领域的智库作用。力争使《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源刊行列。力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00项以上,省部级成果奖励15~20项;发表SSCI/A&HCI论文200篇以上。


(五)推进国际化战略

20.加大出访学生规模,提高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增加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数量和本科生出国访学数量,每年向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30名以上,每年资助20名以上博士生参加国(境)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每年选派100名本科生出国短期学习。

21.拓展国际视野,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每年派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教师30~40名、江苏省选派教师8~10名、学校选派教师30名赴国(境)外研修。学校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我校教师到国际学术组织、高水平国际刊物任职,鼓励ESI高被引论文成果的产出。

22.推进海外研究中心建设,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在能源与资源领域共建2~3个国际化科研平台,我校主办的《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进入SCI数据库,获得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以上。

23.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契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推进学院的国际合作办学,构建世界一流的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体系。办好旅游孔子学院。充分发挥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我国生态矿山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国际矿业能源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与沿“一带一路”的大学合作。成立1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在国外大学设立1所海外学院,建设20个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专业方向。


(六)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

24.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体系。大力推动《中国矿业大学章程》的贯彻落实,加快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咨询和决策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和校务参事制度,汇聚行业企业、校友资源,强化学校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机制的构建和校务公开工作的全面落实。

25.加强南北两地深度融合,集成发挥矿大的整体优势。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为契机,围绕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推动矿大南北两地深度融合,整合两地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为破解高质量生源招录、高端人才引进、高水平学科建设、高层次国际合作“瓶颈”搭建平台。

26.坚持“三定”原则,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建立以“定岗、定编、定责”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合理确定各单位的阶段性岗位数量和职责,实施准聘、长聘和终身教授制度,强化上岗人员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实行教师当量学时计算与评估制度。新聘教师均采用准聘制,准聘期不超过6年,届满考核合格者进入长聘岗位,否则不再续聘。终身教授主要承担本科生教学、学科建设、青年教师培养、高水平科研等任务,无聘期限制,接受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直附属单位及后勤保障人员分级分类管理,建设与世界一流矿业大学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保障队伍。非教师序列事业编制总数控制在1000人以内。

27.强化绩效引导,全面实施资源综合配置制度。改革办学经费和绩效奖励资源配置方式,实施集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招生资源、房产资源、设备资源、图文资源等“一体化”的资源综合配置制度,引导和激励一流师资的引培、一流成果的产出。以管理绩效为导向,改革学院经费拨付方式,集中经费投向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根据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对学院给予新进教师、博士生招生指标等奖励性增量。改革公用房产资源管理和调配制度,实行“保障基本需求、奖励一流贡献”政策,建立与高端人才引培目标相适应的用房绩效激励机制。

28.深化科研管理模式改革,构建高水平成果产出的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科研平台与学院、学科之间的关系,提升科研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各类科研平台的高水平成果考核目标,打造一批承担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专职科研队伍。改革科研组织方式,下放横向项目管理权限,提高一流科研成果奖励力度,鼓励教师从事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

29.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推行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相适应的学部制改革。改革校院分级管理制度,学校的事权、财权、人权管理重心进一步向学院下移,实行学院办学绩效年度评估制度,给予学院更多的教学、科研、学科、人事聘用、绩效分配自主权。围绕学科结构优化与拓展,优化学院设置,建立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相适应的学部制,发挥学部在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整合相关资源,培养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规范、促进独立学院发展。

30.深化大部制改革,推进高效管理与简政放权。梳理行政管理部门权力清单,进一步向二级单位下放管理权限。按照简政、协同、高效的原则,整合本科生与研究生管理、招生与就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基建与保卫、后勤、后勤集团等机构,构建高效运行的大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图书、信息、出版、档案服务保障能力。

31.建设数字化校园,提升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有线与无线融合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网络化泛在学习环境,开发校园信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应用,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 、新媒体等新技术初步实现智慧校园。

32.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修缮,改善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条件,建成南湖体育中心、附属中学新校区、教职工住宅小区。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校园。建立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职工收入协调增长机制,建立与规划目标相适应的教职工个人收入分配体制,建立与竞争性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做好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切实关心离退休人员生活,切实关注困难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学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