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设计单位 > 岩土工程行业 > 

矿山建设与岩土工程专委会委员有5人为2019年院士候选人

发布时间:2019-05-08

编者按:中国煤炭学会矿山建设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是学会29 个按专业(或学科)设置的专业委员会之一1-7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多是部、省、局(公司)、矿、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计院所等单位的专业领导、总工程师和专家学者,共260多人(包括1-2届原设计专委会委员)。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第七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有2019年院士候选人5人,他们的简介如下:

              

            两院院士和候选人

姓  名

  学

  职务

  出生

  年月

职务、职称     单     位   2019年
洪伯潜名誉
主任
1931.12首席科学家
/院士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院
蔡美峰名誉
主任
1945.06教授/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何满潮委员1956.05教授/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顾大钊名誉
主任
1958.05教授/院士神华集团
袁   亮委员1959.06副校长/
教授/院士
安徽理工大学
陈湘生名誉
主任
1956.06总工程师/研究员深圳地铁集团
杨仁树副主任1963.01校长/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院士候选人
刘泉声委员1962.08院长/
教授
武汉大学院士候选人
李术才委员1965.11副校长/
教授
山东大学院士候选人
宗敦峰委员1962.11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候选人
洪开荣委员1965.8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中铁隧道集团公司院士候选人


















         

一、杨仁树

      

杨仁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1998年获霍英东青年科技奖;荣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68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

杨仁树,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安徽和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读书,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至1989年9月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建设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89年6月至1994年1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研究生辅导员;1994年1月至1996年1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研究生工作处处长兼学生党总支书记(1994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党委常委、副书记兼学生工作处处长,1998年1月晋升为教授,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在本校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1月至2000年11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2000年3月至2000年6月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中青干部培训班学习;2000年11月至2003年5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助理、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2003年5月至2008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2008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2014年01月至2018年07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2018年7月起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2004年起连续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三届和十四届人大代表。

主要从事矿山建设和岩土工程研究和实践。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25名。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1994年获孙越琦青年科技奖,同年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199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二层次)”;1998年获霍英东青年科技奖;2000年6月荣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

二、刘泉声


刘泉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2008度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 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国家973 计划项目“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 相互作用机理及安全控制”首席科学家。2017年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湖北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

       

   刘泉声,男,1962年8月5日出生。1983 年7月本科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土木工程系矿井建设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10月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7月~2009 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其中1988年12 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4年6月被聘为副研究员;1996年12 月被聘为研究员;1995年10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 年8月~1998年7月和2001年1月~6月分别受中国科学院和日本科技厅资助去日本国进行客座研究和日本政府特别研究员研究工作。1998年7月~2000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科研计划处处长、1998年7月~2002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常务副主任,2009年7月起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二级教授,11月起任副院长。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国家973计划项目“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相互作用机理及安全控制”首席科学家;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编委;湖北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主要从事煤矿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理论与支护技术、煤矿深部软岩地应力测试方法和裂隙岩体温度- 应力-水流耦合过程建模与模拟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面上项目4项、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交通西部科技项目、国防科工委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专项等10多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EI收录论文50余篇。获得国内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


三、李术才

   李术才,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15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主要从事断续节理岩体力学特性和锚固机理及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研究,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

1996年获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并留武汉岩土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施工过程知识创新小组组长和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调入山东大学工作,任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12月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012年10月获评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海外青年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20多,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港澳青年合作基金1项。完成了小浪底、三峡、溪洛渡、龙滩、琅琊山、锦屏、厦门海 底隧道、沪蓉西高速公路分岔隧道、淮南煤矿等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30多项。现承担国家863计划“隧道施工期大涌水等地质灾害超前实时预报系统装备”1项、973计划“突水前兆信息演化规律及实时监测理论”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岩石及裂隙岩体本构关系及计算技术”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压大流量岩溶裂隙水与不良地质情况超前预报和治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企事业委托项目20余项,在研科研经费1000余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22项。

四、宗敦峰

   

   宗敦峰,,1962年11月出生,河北怀来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工程硕士。1983 年8 月-1986 年5 月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枢纽处技术干部,1986 年6 月-1992 年10 月 河北张家口水利局设计处 助工、项目负责人,1992年11 月-2004 年10 月 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有限公司 副科长、科长、技术处总工、正处级项目经理、副局长、局长,2004 年11 月-2009 年10 月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副总工程师兼工程科技部主任、总工程师,2009 年11 月-2014 年2 月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工程师,2014 年3 月至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宗敦峰同时担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大坝协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碾压混凝土筑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电力行业水电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力行业水电水轮发电机及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

  

    1996 年至1998 年期间,由于三峡工程二期上游围堰防渗工程综合难度世界第一,关系到三峡工程成败,在工程施工中,主持并参加了“长江三峡工程二期上游围堰防渗墙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课题研究,个人在 “上抓下钻”、“铣、抓、钻”、“铣、砸、爆”及“钻铣法”等钻孔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在双向陡坡硬岩造孔、强漏失地层预灌浓浆、钻孔预爆、槽内钻孔爆破以及最深71.5m 预埋防渗墙下帷幕灌浆管等新工艺研究应用中贡献突出。课题成果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解决了众多施工技术难点,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工期,形成了系统的优质高效施工技术,全面提升了我国防渗墙施工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课题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量应用于以后的水利水电防渗墙工程及城市地连墙工程。 2000 至2004 年期间,在三峡工程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科技攻关,实现了施工机具与施工方法的不断创新改进,主持了河北黄壁庄防渗工程、尼尔基防渗墙工程、江苏润阳大桥北锚锭地连墙工程、武汉阳逻大桥地连墙工程等几十个国内著名防渗墙(地连墙)工程施工方案的研究与实施,创造了众多施工纪录,为我国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做出了贡献。

   

  2006 年至2012 年期间,组织了企业重大课题“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系列研究,个人在课题规划、研究实施和成果总结推广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果成功应用于马来

西亚巴贡水电站、公伯峡水电站等几十个工程,相关技术成果被纳入行业规范,全面提升了我国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课题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

力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2005 年以来,在担任水电集团技术负责人期间,有效组织开展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立项,开展了水利水电及相关基础设施领域(铁路、公路、风电、城市地铁、机场道路等)关键施工技

术的系列研究。共组织企业科技立项385 项,结题293 项,其中被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项目39 项,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百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2 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81 项,国家级

工法69 项,解决了大量的工程施工技术难题,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水电施工技术的国际领先。在多年担任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期间,共组织完成施工

技术标准80 余部,个人主持并参加编写2 部;组织完成了53 部水电施工标准英文版译编出版工作。依托相关学(协)会平台,积极组织相关行业学术技术活动,推广应用“四新”技术,为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中国科协委员,国家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家专利2 项,国家级工法4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特等)奖2 项、二等奖3 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建筑业优秀总工程师、潘家铮奖、中国电

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五、洪开荣

             

   洪开荣,男,1965年8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桥梁、隧道及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工,现任中铁隧道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隧道局广州指挥部总工、教授级高工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青年奖 ,在读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参加了兰州铁道学院"结构静力与动力分析"课题研究;四川华能太平驿电站建设,完成岩爆防治技术研究、水工隧道防水技术课题研究;内昆铁路建设,完成三线大跨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瓦斯隧道防爆与施工技术课题研究;广州地铁建设,完成饱和含水砂层注浆加固浅埋隧道施工配套技术课题研究,研发国家级"饱和动态含水砂层TSS管固砂堵水注浆工法"和盾构施工的水平及垂直运输设备,解决了软硬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难题,创日进30m、月进405m国内盾构施工纪录。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社会力量奖多项、发明专利30余项。编著《高速铁路特长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技术》等多部丛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被广泛引用。曾被评为总公司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詹天佑青年奖、詹天佑成就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原学者等荣誉称号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