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设计单位 > 岩土工程行业 > 

从事煤炭科教30多年!一起看矿大这位领军人物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8-07-01

张东升

张东升,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第七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引进人才和“优秀支教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负责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SCI/EI收录80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面对这些令人佩服的成就,51岁的张东升没有一丝的轻松和自满,而是更多一份的责任和使命,因为他始终抱定“为国效力、为煤育人”的师者情怀。



信念照耀报国路



“煤炭行业采矿工程专业常给人一种艰苦、危险的印象,是什么信念支撑您一干就是近三十年呢?”,张东升的职业生涯中,面对这个时常被学生问起的问题,他总是用亲身经历的两件事作回答。

“1984年,我被调剂录取到中国矿业大学的采煤工程专业。大二暑假在煤矿认识实习期间,我下井来到工作环境艰苦的采掘工作面,当工人听说自己是学采煤的大学生时,不约而同地投来羡慕和期待的目光,这让我怦然心动,我从目光中更多地看到的是当时国家对整个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和采矿专门人才的渴求和厚望。从此我暗下决心,要学好、学通、学精采矿专门知识和技能。大学毕业时,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推免为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我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到兖州鲍店煤矿做现场工业性试验,亲历科研成果成功解决了井下大断面软岩硐室支护难题时,那种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让我对采矿工程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此后,张东升以个人所学投身煤炭行业的报国情怀成为了他的坚定信念。




张东升带领学生在井下观摩


从教27年来,张东升老师一直坚守“学煤爱煤,强煤报国”的信念,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并以此信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谷而就业困难时,许多大学生对学习采矿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张东升老师专门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进行思想疏导,并亲自带领学生到兖州济三煤矿、晋城寺河煤矿、大同塔山煤矿等现代化大型矿井实地观摩,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使学生们充分了解了我国煤矿采煤技术的先进性、安全保障的可靠性、高素质采矿人才的紧缺性、未来成长空间的广阔性,更加坚定了学习采矿专业的信心、决心、恒心。谈及那时的感受,他的学生王旭锋说:“正是张老师那时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煤炭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厚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行动,才坚定了我们这些学生的专业理想。有时候,我们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来自于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是一个坚定的眼神。




张东升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正是有了学煤报国的初心,张东升老师在煤炭科技进步之路上砥砺前行。从1500 m深的地下深处到4000 m高的阿勒泰山南麓,从渤海之滨到西北边陲,从北方的荒漠化地貌到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从分层炮采的万吨级矿井到大采高智能综采的千万吨级矿井,从0.8 m厚的刨煤机综采工作面到50 m巨厚综放工作面,从不到40 m长的短壁工作面到300余米的超长工作面,从房柱式开采到无煤柱开采,从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攻关到水资源保护性采煤理论创新……作为新时代的矿业师者,他亲历了中国采煤技术的现代化历程,见证了中国煤炭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他眼中,能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的学识才智助推矿业开采的创新发展,以自己的科研探索助力矿业学子的成长成才,是自己最大的幸运!

三十多年来,张东升老师从一名矢志矿业报国的大学生,到矿业领域的知名学者,一路走来,他始终把建设一流矿业学科、培养一流矿业人才作为自己勤求博采、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动力


师德筑深教育情



时至今日,已经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张东升老师,仍然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每年承担200多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学生,其实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有没有用心,有没有做好,有没有立德,有没有立范,总会在学生身上有所反映。所以,做为老师,不要总爱去抱怨学生做得不够好,而是要经常反思自己,还有哪儿做得不到位”。每年,张东升老师无论是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座谈交流,还是为新入学的大学生开设生涯辅导讲座,都会真诚地表达自己坚守的教育理念。

张东升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他积极探索基于OBE的“一制六化”教学方法改革中,并创造性地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的环节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世界矿业行业的前沿技术。这不仅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先进水平的认同感、自豪感。




张东升在为学生作报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中重要的发展理念,如何让常人眼中的黑色煤炭变成绿色能源,既是教授学生掌握化解国民经济发展中能源利用瓶颈的重要智育问题,更是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有机统一的重要德育问题

基于这样的育人理念,张东升老师结合团队绿色开采方向的研究成果,带领青年教师精心设计了《煤矿绿色开采技术》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以煤矿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矸石充填开采为主的知识点讲解,与新时代大学生理应担当的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有机地融合起来,既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学会如何解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进程中实际问题的技能,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自己所学所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有效激发出学生勇担时代使命的内驱动力,树立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成功典范。




张东升在备课查阅资料


张东升老师一直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成长,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有的青年教师向他反映教学经验不足,张东升老师就让他们在自己给本科生授课的课堂上实地观摩体验。

当青年教师面对满堂时而聚精会神听讲、时而积极主动问答的学生时,不禁请教他的秘诀,张东升老师毫无保留地回答:“做为一名大学老师,进课堂、上讲台之前,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有没有让学生明白学好这门课将来有什么用处?有没有让学生知道怎么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如果你是学生,你觉得你这门课讲得好不好?”。张东升老师的“四问”,被青年教师奉为“备好课、讲好课”的宝典。

 在张东升老师的理念中,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名言,永远都应当是师者的遵循、学者的信仰。

 在他主讲的《采矿学》开堂第一课上,首先给学生讲的是明志。他引《论语》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激励学生养成砺学奋进之勤,论“朝闻道,夕死可矣”引导学生坚定探理问道之志,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启发学生历练久久为功之恒,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警示学生坚守崇真向善之德。



立范引正价值观



“一个大学的老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核心价值,一个是服务国家的社会发展,一个就是建设好人才梯队,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无论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荣誉,还是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印记,无论是百余篇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形成,还是10部专著/教材、2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的累积,张东升老师都始终将这样的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之中,始终把省身立范、立己达人的追求融汇于求知探索的点点滴滴之中。

“科研成果有权属,树人价值无界限”,在张东升老师的科研探索中,任何获得的创新成果,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让更多的同仁知晓,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他的研究课题,永远对同仁和学生敞开欢迎和接纳的大门。

他始终将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他说,“从事采矿事业,必须要到一线开展科学研究。而科研如果没有团队,将一事无成。学生能够真正成才,也必须通过现场的科研实践,才能够培养好,建设团队和培养人才是我最为看重的事”。本世纪初,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脆弱生态环境与煤炭大规模开采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张东升在为学生讲课


为此,在钱鸣高院士“绿色开采”理念的指导下,一直研究矿山岩层控制的张东升教授,于2003年组建了以采矿工程学科成员为主的西部煤炭保水开采研究团队。十余年的时间,张东升和团队承担了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11工程”三期建设等项目,主要进行采动岩层移动与控制、保水开采理论与技术、科学开采规模决策方法、氡气地表探测等研究,揭示了浅埋煤层采动覆岩活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开发出浅埋保水开采技术及其适用条件分类体系,建立了矿区及矿井合理生产规模的确定理论与方法,构建出基于地表氡气探测的“三位一体”覆岩活动探测体系,并于2016年获批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目前,该团队又相继吸纳了地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研究骨干,已在保水开采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在张东升老师的悉心引导下,该科研团队先后培养的30多名博士、150多名硕士,秉持了他的事业理想与人生追求,在煤炭领域敬业奉献,成为行业的优秀人才。

“我是张东升老师的学生中第三个破格晋升教授的,我们之所以能走得通今天的求学问道之路,就是张老师在我们这些小苗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扎好了立德树人的根,发出了为师立范的芽”,谈到自己的学术发展之路,2017年刚刚破格晋升教授的32岁年青教师范钢伟如是说。



大爱援疆赤子心



新疆,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区,煤炭预测储量超过全国总预测储量的40%,居全国首位。但就是这样的地方,煤炭行业不仅受到矿产资源开发技术与设备落后的制约,煤炭行业的人才资源更是成为制约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瓶颈性因素。2011年,时任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的张东升老师,作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抉择:援疆,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教书育人。

2014年8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第七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张东升老师被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并作为教育系统唯一代表在中组部组织的第八批援疆干部赴疆动员大会上发言。

“说实话,知不知道援疆苦?肯定是知道的!那为什么还愿意去?因为新疆矿业发展更需要人才,我去可以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更多的贡献,也更能体现采矿人的价值!”,谈到援疆的决定,张东升老师如是说。

2011年8月,张东升老师作为中组部第七批援疆干部和教育部“对口支疆”老师,担任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初到新疆,看到新疆无比丰富的煤炭资源,他笑了,因为他看到了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厚实基础;知道新疆极度匮乏的人才资源,他急了,因为他感到了作为一名援疆教师身上肩负的沉甸甸的育人重担。

“欲育英才,先育良师”,面对新疆大学地矿学院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张东升老师果断决定从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入手,夯实师资队伍基础。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欠缺,他就亲自为青年教师讲授示范课;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申报经验匮乏,他就亲自指导完善项目申报书;青年教师现场实践能力不足,他就亲自带着青年教师深入到矿井一线实训…… “张老师真的是全身心地扑在学院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上。他给本科生上课,带着我们下井‘干活’。他不是来‘摆摆样子’的,就是来做事情的”,新疆大学刘洪林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这样描述援疆期间的张东升老师。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顶层战略,张东升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要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视窗作用,高校人才培养也必须要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创新思维。为此,张东升老师牵头制定并实施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促成新疆大学地矿学院与23家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工作的扎实开展;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实施了“大学生导师制”,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2011年11月,就在他一心扑在援疆工作上的一天深夜,他突然接到家人来电:“父亲走了。”那一刻,悲痛、自责、无助,涌上心头。而随后的三年,爱人又被确诊患重病,内弟、岳母因重病相继去世。至亲病重却无法榻前尽孝,爱人患病却无法陪伴左右,高考在即却无法亲自给孩子以辅导,也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愧疚。每次谈到父亲的故去,他也总是有一种无法隐藏的遗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愧于家人无愧于组织,有愧为儿女无愧为师者,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和母校的厚望,一生中有这样一段心无旁骛、专心干实事的三年,值了!”




报国之志永不坠,育人情怀勇担当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这正是张东升老师立德树人的真实写照!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张宏泰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矿山界公众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