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或会员的两院院士(下)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 岩土工程 >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或会员的两院院士(下)

发布时间:

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于1962年,现有团体会员和理事单位141家,个人会员57663人,资深会员655人。基本涵盖了地质、采矿、洗选、装备、管理等全部与煤相关专业技术学科。指导全国21个省级煤炭学会开展工作。2013年10月,学会召开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198人组成,其中,常务理事69人。学会根据学科分类和工作需要共设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等分支机构32个,其中工作委员会4个,专业委员会26个,编辑委员会2个。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与人才并盛,致力于推出一批名品,在国内外矿业界推出一批名人,向中国科协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煤炭行业19位院土担任过中国煤炭学会各届的领导职务,是煤炭科技界的领军人才,共有30位两院院士,分两期(上、下)分别介绍中国煤炭学会理事或会员的两院院士。



       中国煤炭学会部分院士参加煤炭战略规划研究院揭牌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或会员的两院院士表

      
   


16.袁    亮


袁亮,1960年6月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人。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2003年获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曾现任淮南矿业集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安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12月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毕业后一直工作于淮南矿业集团,积累了大量的现场工作经验,并获得丰富的理论成果,1991年被国家教委、中宣部命名为"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1993年获中国科学教育基金会"孙越崎科教基金会优秀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安徽省"十佳青年工程师"称号,1995年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先进生产者"称号,1996年获煤炭工业部"拔尖人才"称号。

曾任淮南矿务局谢一矿工程师、副总工,淮南矿务局生产处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生产处长等。是安徽省青联常委,淮南矿院客座教授。1982年以来,袁亮一直从事煤矿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任现职后负责全局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在谢一矿工作期间负责全矿采区(区段)设计,共主持完成了14项采区设计,其中开采下解放层,A组煤开采,谢三矿井柱开采设计等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既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又多采出煤300多万吨。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推广运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分别荣获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等。他还大力推进局科技进步,发展机械化,积极进行采煤方法和巷道布置的改革等,为实现全局第一个百万吨综采队做出了贡献,张集矿井经优化后5年建成,投资和工程量都比原设计减少一倍以上。他认真组织科研攻关,        到"九五"本可望解决矿区"十大"技术难题,实现依靠科技进步,确保矿区安全生产,提高效益的目标。


17.刘炯天


矿物加工工程专家,获矿物加工工程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煤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微细粒分选与洁净煤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发明旋流-静态微泡“柱式选煤”方法,开发粗扫选一体化的“两段式选矿”回路,形成“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的中国柱分选技术。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8.王安

现代煤矿采矿工程专家,2002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乌达矿务局总工程,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等职。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煤炭开发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管理,在国家重点工程神府东胜矿区的开发建设中,提出“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队伍专业化”的大型现代化矿区建设思想,创新与实践由采矿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综合治理体系为核心的现代采矿生产模式,为建设世界上第一个“高产、高效、高回收率、安全、环保”的亿吨现代化矿区做出突出贡献。 


   

 


19.张玉卓



张玉卓(1962.1—),男,汉族,山东寿光人,博士,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10月至1982年9月,在山东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矿矿山测量专业学习;1985年7月至1992年9月,历任开采所课题组副组长、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8月至1995年5月,任开采所副所长(期间,1992年9月至1993年10月,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学习;1993年10月至1996年5月,任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采矿与环境工程系客座教授);1995年5月至1997年1月,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助理;1997年1月至1999年3月,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期间,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采矿与环境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山东兖州矿业集团挂职任副总经理);1999年3月至2001年12月,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期间,2001年6月至2001年12月,任党委副书记),中煤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年12月至2008年12月,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董事;2008年12月,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组成员、董事,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11年5月,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期间,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中央党校第5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17年3月,任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

长期从事能源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在新型煤化工等领域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直接组织领导了煤直接液化、煤制烯烃及碳捕获与封存(CCS)等国家示范工程建设并均已成功投入运行。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中国国家机关优秀青年”,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人事部评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12月8日,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2014年中国侨联副主席。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清洁能源学会联合体副理事长兼学术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国际能源署(IEA)煤炭咨询委员会(CIAB)执委。中共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张玉卓院士与陈湘生院士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座谈会

20.李晓红

矿山安全技术专家,1993年获博士学位,曾任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的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煤矿灾害动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期致力于水射流技术及其在煤矿安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煤层气开采及复杂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2011年,李晓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1.何满潮



     
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河南省灵宝市,从8岁到30岁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1981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工程地质专业,师从谭周地教授并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系,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从30岁到60 岁的30年,可细分为两个阶段,从31岁到35岁,完成了博士生和博士后  的研究工作,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升华,从一个社会生产者升华到一个 社会贡献者;36岁破格提升为正研究员,36岁到60岁是摸爬滚打、一往无前的24年。第二个三十年是创造事业辉煌的三十年。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进入到博士的行列,大约又用了近三十年时间,进入到院士的行列。

    长期以来,何满潮教授把工程地质学与工程力学相结合,致力于煤矿软岩工程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突出成绩。在软岩巷道工程研究方面,针对软岩强度低、变形能量大、具有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的特点,通过研究软岩成份、结构、不连续面等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了不同类型软岩的变形力学机制,建立了以转化复合型机制、使软岩能量安全释放为核心的软岩工程力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以力学对策设计、过程设计和参数设计为特点的软岩工程设计方法,开发了相应的支护技术。在露天矿软岩边坡工程研究方面,通过改进和完善国际公认的Sarma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具有复杂岩体结构和非齐次边界条件的软岩边坡稳态评价的MSarma方法。研究成果在全国31项软岩工程攻关项目中成功应用,推广应用软岩巷道工程量达3.9万米,取得了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软岩工程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地热工程研究方面,从地热岩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入手,综合运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学理论对地热工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多个地层不同温度热能的综合利用新技术,为发展我国地热洁净能源利用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满潮院士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出版着作5部,发表论文118篇,被国内外收录引用531篇次。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首席科学家,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有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低焓地热工程建设技术,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有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研究,200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及其应用,1998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峡巴东地区巨型软岩滑坡稳定预测预报系统,2004年国家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有广西那龙煤矿二号井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研究,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大雁矿务局三矿大井西二采区回风下山深部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1997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抚顺石油一厂地基稳定性分析,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22.蔡美峰


                

        蔡美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矿业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矿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兼采矿分会名誉理事长。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采矿工程优化和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及部、院课题30多项,21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男,汉族,江苏如东人,生于1943 年5 月。1967 年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1968 年被分配到国防科委第710 研究所工作,任技术员、专业组长。1978 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攻读采矿专业硕士学位,1981 年1 月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5 ~ 1990 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攻读博士学位,获采矿岩石力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资源工程学院(现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矿业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先后获1999 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 年、2003 年、2007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分别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3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采矿工程优化和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针对地应力对采矿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和地应力测量难度大,我国地应力测量起步较晚,地应力资料缺乏并严重制约采矿工程技术水平提高的状况,从上世纪80 年代留学澳大利亚起,致力于地应力测量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符合工程岩体特性的地应力测量分析理论,发明了一种高精度的地应力测量方法和装置,完成了15 个矿山和地下工程的地应力现场。相关成果在本领域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他们多次引用和介绍。针对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开采稳定性均受地应力控制的特点,提出了以地应力为切入点,根据矿山的实际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通过科学的定量计算和分析,选择最合理的采矿方法,确定最佳的开采总体布局、采场结构参数、开采顺序和支护加固措施的金属矿采矿优化理论,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出版学术专著4 部,其中,《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介绍地应力测量方法和实践的专著,《岩石力学与工程》等被我校和其它很多矿业、土木和地质类院校用作岩石力学课程的重要参考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 和EI收录100 余篇( 包括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国际权威刊物上的论文20 余篇)。培养出博士39 名、硕士39 名,指导博士后13 名。

23.康红普


康红普(1965.11.16—),男,汉族,山西五台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山西矿业学院采矿系学习;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9月至1991年8月,在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受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资助,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矿物资源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10月至2007年3月,任开采所巷道室主任;2007年3月至2012年10月,任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巷道所所长;2012年10月至2016年5月,任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2016年5月至今任开采研究分院院长。

是煤矿开采领域巷道支护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开发出我国煤矿井下第一套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实现了煤矿井下煤岩体地质力学参数的快速测量,为矿井设计、巷道布置及支护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参数。

在深部与复杂困难巷道支护注浆加固、水力压裂泄压理论、设计、材料、施工机具与工艺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煤矿的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开创了“高起点、实用性和成套性,集中攻关、整体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锚杆支护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模式。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20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矿区。

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及煤炭行业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50余篇。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是党的十六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曾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六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被聘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主任,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井工开采专家委员会主任。

 

康红普院士在党的十九大接受记者采访

 


24.顾大钊

     

顾大钊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教授,从事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并负责神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现任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3部。

     

            

    1958 年5 月出生,矿山井巷工程专业教授。1995 年调动工作到神华集团工作,负责神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专业为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曾任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现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长期从事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科学技术情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工程》杂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第三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世界煤炭协会会刊《CORNERSTONE》主编、中国煤炭学会科学技术情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1988 年获博士学位,是我国矿山建设井巷特殊工程领域的第一位博士。在澳大利亚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研制出被国外学者称为“顾氏材料(Gustone)”的相似材料。1993 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被破格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全国矿山建设工程领域最年轻的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0 年至1991 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出版著作6 部,发表论文50 篇,培养硕士和博士5 名。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排名第9)、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 项。顾大钊教授主持完成的《生态脆弱区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生态保护关键技术》获得2014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编《井巷特殊施工设计与计算》(高校特殊凿井法教材)。参编《创建科技神华 实现科学发展(论文集)》,《能源“金三角”煤炭开发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25.武    强


武强(1959.10.10-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 执委,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水文地质”专家组组长,《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副主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我国矿山防治水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曾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先后负责了6次特别重大透水矿难现场抢险救援或调查研究工作。在我国煤矿顶底板两大主要突水灾害预测预报与防控技术和矿井水防治、利用、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模式以及矿井充水条件三维可视虚拟化分析系统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出成果。他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检索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获中国香港和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国家授权软件著作权近30项,主编国家技术标准和工具书多项。荣获中国首届十位“优秀博士后奖”、“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等。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6.凌   文

系统工程与能源工程管理专家,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大型工程管理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经验。主持了十余项煤基能源重大工程研究,在煤炭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神华集团的主要指标达到世界煤炭行业领先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27.金智新

采矿工程技术和安全工程管理专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现任山西焦煤集团总经理,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煤炭开采技术研究和煤炭开发工程管理。在老煤炭基地转型建设中,首创“煤矿 工业园区”一体化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新模式,并组织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井口井工矿井塔山矿(1500万吨/年),建设了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产业链最完整的塔山循环经济园区。



28.陈湘生



陈湘生(1956.6—),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3月至1977年2月,在陕西省铜川市金锁公社袁家山大队东沟小队上山下乡;1977年3月至1978年1月,在陕西省铜川市陶瓷缸厂工作;1978年3月至1982年元月,在淮南矿业学院建井专业学习;1982年1月至1995年6月,在建井所工作(期间:1986年8月至10月在西德柏林技术大学进修隧道工程技术;1991年9月至1992年1月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出国人员培训部英语学习;1992年至199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资助(By—Fellow)及包玉刚基金会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从事岩土工程研究);1995年6月至1999年4月,任建井所所长兼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总经理(期间:1995年10月至2000年元月在清华大学(在职)学习)获岩土工程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8月至2001年2月,任中煤科技集团公司董事;1999年5月至2001年2月,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兼总院股改办主任(筹组天地科技上市公司,任董事);2001年2月调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历任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部经理、工程部经理、总工程师(2002年)兼工程部经理/兼总体技术部经理(2004)、技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6月起任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

是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建立了中国第一套人工冻土物理力学试验标准。形成了以人工冻土单轴、三轴蠕变强度、蠕度性态、本构关系、冻胀融沉工程性质为基础的人工冻土力学基本理论。1986年首次提出了以冻结管/冻结壁变形极限为判据、考虑掘彻和边界条件的冻结壁"时空"设计公式,成为深冻结壁设计的理论基础。用英国剑桥大学大型岩土离心实验机,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模拟了地层冻胀/融沉循环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并将这些成果应用到中国特大型矿济宁二号矿井筒冻结优化设计工作,以及上海地铁、北京地铁和深圳地铁等市政工程中,成功地解决了诸如黄浦江下8米处连结道建设等难题。成功地解决了深圳地铁一期建设中重叠隧道、最大桩基托换、隧道穿越建筑群、隧道穿越河流、软土地层等施工难题。

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工程项目3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69篇。1993年获中国煤炭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1995年被列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地层冻结学术大会组委会委员(代表中国),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1994——2004),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隧道掘进机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快速轨道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湘生院士与洪伯潜院士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座谈会


29.王国法



王国法(1960.9—),男,汉族,山东文登市人,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3月至1981年12月,在山东工学院机械系学习;1983年9月至1985年11月,在东北大学(东北工学院)机械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12月至1986年10月在开采所矿压室工作;1986年11月至2007年2月,在开采所液压支架室工作;1996年1月至2007年2月,任开采所液压支架室副主任、主任;2007年3月至今,任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开采装备研究所所长。

是煤炭开采领域液压支架设计方面的学科带头人。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强度耦合、刚度耦合、稳定性耦合”的“三耦合”理论、三维动态优化设计方法和超长工作面集约化高效综采协调配套设计方法,发明了“邻拉—底推—顶挤—自撑”刚柔组合,倾覆力矩平衡的大倾角综采液压支架防倒防滑技术,把综采适应范围从国外最大25°倾角煤层,扩大到55°倾角煤层。发明了超大采高综采及智能化控制方法、三级强扰动放煤机构和高效放煤控制技术,主持研发了8.2m超大采高综采支架和9—20m特厚煤层高效放顶煤支架;发明了支架群组自组织有序协调控制全自动化开采模式和采高智能调控系统等,主持研发了0.6—1.3m的薄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支架。

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三等奖30多项。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起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

1996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入选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2008年被评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6年被评为全国杰出工程师2017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法(左6)和陈湘生(左4) 获奖杰出工程师合影


  陈湘生院士与洪伯潜院士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座谈会


30.王双明




双明,1955年5月生,陕西歧山人。研究生学历,硕士。1977年西安 曾培炎副总理给王双明颁发李四光奖

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毕业。1983年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历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勘探公司)技术员,工程师,地质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副总工程师。1992年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局长(其间:199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7年3月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2010年8月任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煤田地质系统科技带头人。

40年来足迹遍布鄂尔多斯盆地,他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体分布特征,发现了煤层聚积和赋存规律,查明了煤炭资源总量,为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资源保障。创立了精确控制沙漠覆盖区煤层分岔位置、冲刷范围和自燃境界的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勘查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对植被损害小,将煤田勘探技术引领到了综合勘查新阶段。揭示了生态脆弱矿区煤水空间赋存特点,发现了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位的依存关系,提出了以控制生态水位为核心的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新理念,为绿色矿区建设提供了地质理论支撑。2011年以来,揭示了煤层与含油气层赋存特征,发现了煤油气耦合致灾机理,针对致灾地质因素的随机性变化特点,开辟了以防止煤层自燃为核心的矿井耦合地质灾害防控新途径。

王双明教授先后于199620102011年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主编出版《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等专著3本,在《地学前缘》《煤炭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篇入选F50001篇获评中国煤炭学会成立50年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1991年被中宣部授予80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200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杰出工程师公众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