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于全球矿业发展经验的新常态下中国矿业发展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9

一、中国矿业新常态特征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失速导致矿产资源需求下行,全球矿业整体呈现增长停滞、投资下滑、产能出清的趋势,中国矿业增长亦脱离了以往的高增长趋势,发展步入新常态,突出表现为几大特征。

  一是矿业进入缓增长时期。受金融危机及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双重因素影响,2008~2015年矿业产值年均增速9.2%,同比2001~2008年矿业产值15.9%的年均增速,下降了6.7个百分点。

  二是不同矿种的需求增长出现分化。钢铁消费到达峰值点并趋于稳定,尽管铜、铝、能源的消费峰值并未到来,但因经济增速趋缓,复苏乏力,其他诸如钨、锑、锂、稀土等新技术矿产受新兴产业的带动,消费量持续增长,产能有望扩张,成为带动矿业复苏的新动力。

  三是矿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矿业转型发展。以往依托矿产品价格上行趋势下的“矿产品高消费驱动、大规模投资支撑”发展模式难以维持,矿业进一步向“技术驱动、经济环保”的发展模式演进。

  四是全球矿业新常态为中国海外矿业投资提供了良好环境。全球众多矿业及冶炼企业因风险控制考虑逐步剥离矿业资产,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结合自身需要、低价收购国外优质矿山相比矿业黄金期所遇到的障碍少、机遇多。因此,结合新常态下中国矿业发展特征,本文重点回顾和分析全球矿业衰退期下的发展经验,借鉴并探寻新常态下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二、矿业衰退周期下的全球矿业发展经验

  2.1   矿业衰退期的历史特征

  2.1.1   矿业萧条平台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

  本文在统计分析近60年全球矿业增长数据后发现(图1):近年来出现的矿业“复苏长周期”、“缓增长”特征也并非历史上首次出现,全球矿业的萧条平台期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以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带动的矿产资源消费高峰过后,矿业增长近乎停滞。

  据统计,198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球能源消费量占比下降至37%,粗钢消费全球占比下降至21%;同时石油危机进一步抑制了全球经济的增长,1980年到1999年20年间,全球经济增速下降了3%,增长动力不足,直接导致了矿业进入了长达20年的近乎“零增长”时期,铁、铜、铝等大宗矿产供应过剩、勘查投资下滑、生产进一步趋缓,1974~1993年的19年间,全球能源、铝、铜消费量分别增长了0.4倍、0.9倍和0.3倍,粗钢和镍基本没有增长。全球矿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6.2%下降到1999年的1.8%,矿业进入衰退期的特征显著。

  导致全球矿业萧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矿产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尽管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矿床被发现,但因矿产需求高峰已过,债务危机和财政赤字促使发展中国家矿业投融资和矿业生产乏力。1980~1995年期间,矿业国家和矿业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矿业产值同步进入“零增速”时代,矿业产值总体规模长期维持在2 000亿美元左右。同时,这一时期全球矿业产值在全球GDP的比例也进一步下滑,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6%,下滑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2%,并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图2)。

  2.1.2   低迷、调整期(金融危机后至今)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2008~2015年全球GDP年均增速仅为2.1%,导致全球矿业整体低迷。

  2008~2011年短暂复苏主要归因于全球矿业加大投资。据统计2010年全球矿业总投资额超过600亿美元,相比2009年增长21%;

  2011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全球矿业进入缓慢的调整、复苏阶段,突出表现为矿业产值的下滑和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据统计,2015年全球矿业产值仅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铜、铝、铅、锌、镍、锡有色金属LME期货价格同比2014年分别下降了20%、11%、15%、10%、30%、27%,同时,该阶段采矿项目大幅减少,去产能与去库存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投资、并购、新资源开发变得更加谨慎。

  中长期来看,矿业低迷期的长短和再增长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经济回暖以及金砖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二是新兴产业带动矿产品需求结构显著调整,“高新技术 新材料矿产”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望带动矿产资源消费高增长;

  三是全球矿业集中度的提升和资源、环境高标准带动矿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

  2.2   衰退期下的发达国家发展经验

  与全球矿业衰退周期相比,发达国家步入矿业缓增长或负增长的萧条期(1930~1980年)要早于全球矿业的第一次衰退期(1980~1999年)(图3),主要原因是本国矿产资源供给出现不足,矿业环境成本增加、矿业增长率趋缓等。这一时期矿业的阶段性特征与中国当前的矿业特征极其相似,发达国家在全球矿业的衰退期下主要从国家资源战略、产业选择,再到跨国公司经营三方面都进行持续调整,探索矿业发展的新路径。

  2.2.1   多样化部署矿产资源战略

  与矿业衰退期相对应的是国家矿产资源战略措施的不断调整。综观美国、日本等国,其矿产资源战略大致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进口资源替代战略,通过在全球矿产资源富集区渗透资本力量,保证进口来源多样化,实现对本国矿产资源开采的部分替代和全部替代。

  二是环境保护战略,通过增加环境开采成本,限制本国资源开采及外国投资。在资源开采成本及环境成本日益提高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大都颁布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法,一方面环保严格立法限制了本国矿业的生产,另一方面则加速矿业资本向海外转移。

  三是“资源-资本”融合战略,主要表现为通过短暂的资源开采积累矿业投资资本,进而开展全球化的矿业投资,实现两方面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引导和驱动矿业开采向下游冶炼、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演进,另一方面是资源开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矿业企业,金融资本的参股控股逐渐帮助传统的矿业企业实现了从“矿产资源-矿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转型。

  2.2.2   及时调整矿业发展路径

  与矿产资源战略相匹配,相关矿业政策也进一步引导矿业向产业链精深化、资源获取全球化、环境保护民族主义方向发展。

  一是矿业向下游冶炼、新材料精深加工方向转变。早期的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矿业始终保持着繁荣和高增长(图3),与现在的中国并没有太多差异,矿业增长率显著高于冶炼、化工等下游产业,但随着工业化的完成、本国资源环境成本的提升以及全球矿产品海运能力的提升,矿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的趋势愈发明显。

  二是更加注重海外资源勘查。资源获取全球化突出表现为矿产资源勘探全球化,国家金融支持海外矿业投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矿业显著衰退,英国选择了根据矿产资源需求趋势、环保压力,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完善全国地质调查基础工作,建立海陆油气资源评估、矿业海外地质及矿产资源调查,完善矿业数据化的统计、管理及应用。在同一时期,美国、 日本等地质调查机构也联合了国家金融力量加速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油气、矿产资源地质调查,加强与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发海外项目。

  三是环境保护民族主义。以美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把环境和资源保护政策作为规范矿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先后颁布《地表采矿管理与复垦法》《地下水保护法》《国家采矿控制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环保立法的方式,不断提高环保标准,限制外国对本国矿产资源的投资和开发。

  2.2.3   全球化发展矿业公司

  矿业跨国公司加速全球扩张的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对应全球矿业衰退,矿产品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一定程度的债务危机,本国投资难以继续,进而允许欧美矿业公司投资本国矿业,为发达国家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实现资源全球化扩张提供了难得机遇。一方面,矿业公司和冶炼公司、金融集团等通过参股控股实行联营,在矿产品不景气的时期利用充足的现金流实现跨国并购,从而实现矿业由本国向海外转移。如日本海外矿业发展的一条特殊经验就是不断依靠三井、三菱等六大跨国公司联合在海外开发权益矿,同时海外油气及金属事业团等政府组织进一步帮助本国企业在对外矿业勘探、投资,减少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有效控制物流贸易环节成为矿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手段。如英国力拓集团积极控制海洋运输价值链,集团每年出口散装货物总量近2.45亿t,占全球干散货海运业务额的10%,有利于跨国公司及国家提升矿产品贸易风险管控能力。

  三、新常态下中国矿业发展路径

  3.1   推进矿业向高端演进

  面对当前中国矿业发展的常态,应清晰地认识到工业化发展中期矿产资源消费的特征和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征,加快我国矿业向中高端演进。

  一是加速实现矿产品生产增长动力的转变,推动由大宗矿产品开发向战略性矿产品勘探开发演进。在维持好铁、铜、铝、铅、锌等大宗矿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重点保障高精尖产业发展带动的“三稀”战略性矿产的供应、生产和全球化布局。

  二是从粗放式的投资模式向技术驱动型开发模式演进。集中精力提升勘查技术,扩展找矿空间,提升采选冶技术,提高低品位矿、尾矿综合利用率;围绕16种战略性矿产,重点开发高性能原材料,重点攻克稀土、石墨、煤等矿产品的分离技术,满足军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市场需求,由出口原材料向出口精加工高端产品转变。

  三是重点推进矿业高效、新型、绿色发展。充分考虑矿产品开采的环境成本,重点完善和发展财税支撑和绿色矿山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矿业开发环境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国内矿业公司的绿色发展能力,力争在矿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国外矿业开发严格的环境标准,提升我国海外矿业发展能力。

  3.2   促进矿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

  矿业融合是提升我国矿业公司经营能力、加速整合矿业上下游产业链、提升矿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在促进矿业融合方面应具体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是加速矿业内部大型企业的融合发展。依托大型矿业公司加速产业横向整合,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以及市场融合,对内优化资源整体开发能力,出兵海外也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二是聚焦技术链,促进矿业与上游勘探、下游冶炼、新材料产业纵向融合。加强冶炼企业对上游矿山资源的掌控,降低生产成本,合理调控过剩产能,及时去海外探矿、控制矿权、参股控股矿业公司及大型冶炼企业,学习和提高资源、技术储备能力。

  三是加速矿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面对当前全球矿业的低迷,我国应抓住机遇,根据未来我国及全球矿产资源的长期供需趋势,强化海外矿业投资合作能力,利用国外矿业公司资金短缺的现状,强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矿业企业海外参股、控股国外矿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为企业海外风险勘查、获取优质的矿产资源和国外优质矿冶企业的股份,提升海外资源掌控能力。四是发展“互联网 矿业”,通过大数据、信息商务平台解决上下游产业链供需信息不对称难题,强化信息技术在勘探、采选冶等多个环节的应用。

  3.3   加速矿业向海外转移步伐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重要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依旧很高,多年的大规模粗放式发展已接近环境容量极限,因此,应加快矿业向海外转移。

  一是结合矿产品长期需求趋势,重点在海外勘查并建立矿山和油田,强化“一带一路”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冶炼及贸易合作,建立有利于中国的全球矿产资源供给网络,保证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矿产资源需求增量的供给多元化,并适时地向这些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类产业转移,同时借转移产能、技术的机会,提高矿产品进出口技术标准及涉矿机械仪器仪表生产和出口的技术含量。

  二是提高我国矿产开发环境保护标准,促进矿业海外转移。随着环境成本的不断上升,行业利润逐渐向冶炼、化工等行业流动,国内矿业利润率持续下滑,将矿业转移至向海外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地区是重要的选择,而早期美国、日本等国家矿业发展也都印证了由“国内矿业”发展至“海外矿业”的过程。

  三是充分考虑后危机时代的资源需求增长,提前布局全球资源基地。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新兴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围绕矿产资源的争夺仍有可能进一步强化,因此,我国应提前布局海外,保障海外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后金融危机时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中国矿业》2018年第3期)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矿山界公众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