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这所老牌地矿院校收到总书记回信!

发布时间:2023-10-05


百年诞辰之际,

这所老牌地矿院校

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东北大学官网截图

被誉为“共和国冶金人才的摇篮”的东北大学在2023年9月16日迎来百年华诞。校庆前夕,东北大学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校百年办学实践,表示将抓住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的重要机遇,为建设国家、报效桑梓积极贡献力量。

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了!在信中,总书记向东北大学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东北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以育人兴邦为使命,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积极贡献。

信中强调,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东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国转系”的“54煤”精神


东北大学创办于1923年,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在百年历程中始终怀抱爱国光荣传统,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冶金人才的需求赋予了东北大学新的责任和使命。

1950年,年仅17岁的林韵梅,响应国家号召只身从上海来到东北工学院(建国初期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工学院)求学。正当她憧憬如何攻读自己喜爱的土木工程系、畅想美好未来时,学校开始动员党员、团员转入采矿系——冶金需要矿产资源,国家百废待兴,地质采矿先行。

爱祖国胜于爱自己的专业,林韵梅和其他105位同学主动申请“为国转系”,1954年,他们从东大毕业奔向全国各地,这个光荣的集体也因此被称为“54煤”。“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东大学子。

▲即将毕业的“五四煤”同学

多年以后,这个光荣的集体走出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位大学教授、60余位总工程师,他们为国家采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1年,林韵梅的学生冯夏庭当选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在的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主席时,林韵梅激动地说:“这是该学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黑头发黄皮肤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坐上了掌门人的位置。”


挖矿挖出“两弹一星”


与“54煤”形成东北大学“双璧”的“可可托海东大人”是一个多年来默默无闻的集体,是一个将一生奉献祖国的传奇。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可可托海蕴藏着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站战略物资——稀有金属。“可可托海东大人”则在这座小镇为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两弹一星”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969年1月4日,天还没亮,25名东大学生(后去4名)从乌鲁木齐启程,穿着没有面子的老羊皮大衣,脚踏毡靴,乘坐一辆车窗还算完整的大客车北上,一路颠簸三天来到可可托海。小镇气候寒冷,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冬天最低气温零下50摄氏度,大学生们从打草、伐木、扛麻袋、挖煤、清理露天厕所开始。▲1973年,可可托海的东大学子和宣传队在俱乐部前合影留念

在这里,他们有的晚上推矿车跌入废石堆里;有的修柴油机,喷灯爆炸烧伤脸和手,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烙印;有的下夜班骑自行车从桥上掉入冰冷湍急的额尔齐斯河,自己在黑暗中爬上岸;有的给摇床刷生漆中毒,脸肿得惊人;有的女同学怀孕几个月,还在水库大坝上和男同学一样搬运石块……

这些可可托海的东大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忘我工作,就为一个目标:为祖国找到急需的稀有金属。▲1975年,孙传尧院士(右一)在8859选矿厂搞锂铍矿石浮选分离科研工作

从1952年到1982年间,先后有45名东大毕业生奔赴可可托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一块块稀有金属矿石从可可托海源源不断送往祖国各地,铺就了中国尖端工业的崛起之基,熔铸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共和国冶金人才的摇篮”


1950年,毛泽东主席就东北工业发出指示:“鞍钢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新中国对工业人才的渴望,赋予了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迅速行动,将几所院校合组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冶金科技人才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沈阳南湖,从此成为一代代东大人梦想启航的地方。作为共和国冶金人才的摇篮,东北大学在冶金、信息、矿业、材料等学科领域,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新中国钢铁冶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工学院首任院长靳树梁,主编了第一部炼铁专业课教材《现代炼铁学》。他带头喊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带领团队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中炉缸堆积世界难题,为承钢的恢复生产和攀钢的起步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开创者陆钟武院士在东北工学院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他回忆道:“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建功立业,奋斗终身。”

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李天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东北工学院任教,当时美国、苏联等国的模拟计算机都已经问世,他放言:“既然外国人能搞出来,难道我们就搞不成吗?”

新中国建设时期,东北大学星光闪耀:中国首次炼铝试验的主持者、新中国第一座铝厂恢复建设的主导者邱竹贤院士,编写出我国第一部铝电解教材;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教授,创办中国首批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提出开闭环控制的新思路;被誉为中国“超级钢之父”的王国栋教授,他领衔研发的超级钢在国际竞争中连创四个第一……


十秩荣光奋进长歌


100年后的今天,与国家同向同行的东北大学,将科研报国的成绩写在祖国大地上。白鹤滩水电站、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复兴号高铁列车……新时代的交响乐中,东大人的鼓点铿锵有力。

9月16日,庆祝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校内刘长春体育馆举行。师生代表、校友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回望峥嵘岁月,共话发展蓝图。▲东北大学校庆现场

重温百年历史,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表示,百年东大,始终赓续深植血脉的爱国基因,始终秉承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求是创新的价值追求,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

质朴的东大人用无声的行动,践行着这所百年老校“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师柴天佑曾带着两名研究人员和10万元固定资产,夜以继日研制出自动化控制技术,填补了我国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计算机控制空白。在该项目中崭露头角的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化光创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继续攻关新的控制理论,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辽宁、黑龙江等多地新能源电网,填补了国际能源输配领域的空白。

“百年正是崭新起点。东北大学将一如既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续写百年东大的报国新篇章。”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