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老照片】“石油人才的摇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发布时间:2018-06-21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这句话用来描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在是恰当不过了。这所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时至今日依旧在培养石油人才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1953年初建伊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经历了“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四个时期。六十五载时光里,中国石油大学始终心系教育,躬耕不辍。

北京石油学院(1953-1969)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的发展急需专业人才。为此,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同时也提出大力培养石油科技人才的任务,北京石油学院应运而生。


1952年5月17日,中央教育部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草案)》中指出:1953年准备在北京成立石油学院,1952年暂在清华大学成立石油工程系。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计划明确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独立为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在海淀区九间房

开始兴建,这是开工前搭建的简易大门

北京石油学院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1953年4月,北京石油学院开工建设

关于石油学院的校址问题,1952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讨论和协商,最后确定,校址应设在北京。后经政务院同意,由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指定,在北京清华园以东的文教区东北部分,即海淀区九间房村一带建校,计划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学院1000多名师生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至此,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正式诞生

1953年开学时学生在简陋的条件下上课

在北京石油学院这面旗帜之下,很快聚集了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如胶体化学家傅鹰,地质学家张更,化学家张锦,化学工程专家曹本熹、武迟、朱亚杰,石油工程及其他学科的专家王敬、白家祉、张希陆、蔡伯民、甘怀新、周世尧、赵仁寿、王曰才等。正是这些专家、学者,构成了我国早期石油教育的脊梁。

炼制系主任武迟教授、袁乃驹先生

与部分1956届炼制系毕业生合照

北京石油学院的成立,开创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新纪元。1956-1965年是北京石油学院全面建设时期。在这十年间,石油工业进行了大庆、华北石油会战,1965年实现了石油自给。作为我国第一所石油高校的北京石油学院,义不容辞地积极参加了这些石油会战。北京石油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步伐前进,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北京石油学院主楼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60)868号文件,宣布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增加到64所。北京石油学院成为第二批44所重点高校之一,从此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北京石油学院主楼

北京石油学院自1953年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经过近13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自1953年至1965年,学院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12000多名,研究生153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

华东石油学院(1969-1988)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想的干扰之下,高校下放外迁之风日盛。早在1965年,石油部就研究了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厂矿的问题;1966年3-5月,2000多名师生员工分赴大庆和胜利油田建校


1966年5月“文革”爆发后,北京石油学院附中学生和大学生开始“造反”,许多教职工横遭迫害,学院全面瘫痪,正常的教学活动停顿。1969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10月18日林彪发出《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全军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各大中城市也进行了疏散人口、下放干部、外迁大专院校的紧急动员。

1969年10月21日,石油部军管会下达了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山东胜利油田的命令。仅两周时间,迁出人员4200人,家具5400件,其它物资11000多箱。迁校使学院元气大伤,教学固定资产由800万元减至400万元;图书由30万册减至20万册;教师流失300多人。

北京石油学院迁至山东东营后,更名华东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与胜利油田实行厂校合作办学,由山东省革委会领导。1966年至1970年,各大高校因“文革”而停止招生。1970年下半年华东石油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1年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进入华东石油学院读书

1970年-1976年是华东石油学院艰难维系的七年。当时所有校舍仅是只有40000平方米的“干打垒”土房,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但是面对困难,广大师生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传统,艰苦创业,在盐碱滩地上把学校再建了起来,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维系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濒临中断的链条。

华东石油学院北校门

1977年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收工作安排意见》一文,要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积极招收研究生,许多国家重点学校开始恢复对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


1978年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华东石油学院等88所高校,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校。学院决定从1978年起,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华东石油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但是由于学院地处偏僻,条件简陋,招生工作并不理想。在此情况下,华东石油学院利用北京的种种有利条件,决定申请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石油部正式联合发文,批准华东石油学院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建立北京研究生部。1982年2月20日,开学典礼在北京研究生部南教室楼隆重举行


1984年7月,石油部向北京研究生部下达(84)油计字《第586号文件》,批复建校计划任务书。文件指出:“经国家计委与北京市建委研究,同意在北京市昌平卫星城镇选址建设”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6年,昌平校址建成,部分研究生开始在昌平学习,华东石油学院两地办学的格局正式形成。

1977-1988年是华东石油学院恢复与发展时期,学院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主要精力逐步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中心工作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1978-1988年十年时间里,华东石油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13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37项,国家发明奖励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

石油大学(华东)(1988-2005)

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1987年华东石油学院已基本上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实体。学院从实际出发,并为了加快本院和石油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向上级提出了改名“石油大学”的申报和论证。石油工业部向国家教委作了《关于深化石油高校体制改革实行联合办学方案的报告》和《关于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报告》。1988年2月27日,国家部委向石油工业部、山东省和北京市发出了《关于同意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


1988年4月8日,石油工业部发出了《关于同意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指出:“石油大学应本着‘巩固提高东营,加速建设北京’的精神,坚持两地办学。”同年6月1日,学校举行石油大学校碑揭幕仪式,校名由书画家范曾题写。

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

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石油大学(华东)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招少量研究生;石油大学(北京)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兼招少量本科生,并承担石油工业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任务。1989年石油大学(北京)面向全国恢复招收本科生。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中)

参观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展览

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管辖,同年6月,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等5个二级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5-至今)

2005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同意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的通知》(教发函[2005]2号),同意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校以石油学科为龙头和特色,带动基础学科、边缘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得到了石油系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国家培养石油石化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揭牌仪式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7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中国石油大学(青岛)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

青岛校区南门

历经风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仍旧以饱满昂扬的精神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石油科技人才。


采编/邱丹丹

排版/杨杨

审核/雷宇 何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