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钻井反井 > 斜井钻井 > 

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地上悬河综合建造技术

发布时间:2024-01-16

新书 |许为民 周长进 等: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地上悬河综合建造技术

矿山建设网 2024-01-15 16:23 发表于海南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本书依托济南黄河济泺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实践,聚焦隧道全断面穿越夹钙质结核粉质黏土地层、粉质黏土地层的超大盾构管片上浮控制,盾构穿越地上悬河的变形控制等核心技术难题,总结提出了超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地上悬河关键技术。

基于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工程地层黏性高、地层夹杂大块钙质结核的特点,本书从盾构装备选型和设计出发,介绍了高黏粒钙质结核地层盾构防泥饼、通滞排技术。针对盾构穿越黄河盾尾管片易上浮的施工难题,清晰阐明了大盾构管片上浮机理及变形控制技术。针对穿越诸多风险源、沉降控制难的工程特点,本书提出了盾构下穿建(构)筑物微扰动控制技术,超深大盾构工作井基坑施工安全控制技术。在科研与技术攻关成果基础上,本书对隧道衬砌结构高精度预制及拼装技术、始发与接收技术、粉质黏土地层废弃泥浆环保处理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论述了类似工程的基本修建思路。

本书可供隧道及地下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学习。



专 家 推 荐



“一代技术带来一代工程的革命”,丛书依托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诸多典型工程的科研创新及技术攻关成果,聚焦大直径盾构隧道修建核心技术,秉持“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的发展理念,基于躬身潜行、不断刷新掘进纪录过程中积累的海量数据和技术经验,致力于通过系统凝练诸多基础性理论研究成果和突破性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直径盾构隧道修建关键核心技术体系。

大盾构的创新进取之路才刚刚开启,探索地下空间的漫漫征途徐徐铺展,期待系列丛书持续记录大盾构技术发展、突破的历程,系统呈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体现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创新驱动要素在隧道工程“智能、安全、绿色”融合发展的关键作用,为推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智能建造开辟新的发展赛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衷心期待作者团队与行业同仁一道,依托丰富的工程实践与产业优势,面对更大直径、更大埋深、更复杂工况的挑战,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凝练科学问题,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持续记录、总结,在大直径盾构隧道修建领域形成完整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前 言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连接黄河两岸的交通建设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区),途经4座省会城市与20余座地级市。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在中下游逐渐成为“地上悬河”,隧道穿越地上悬河施工风险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依靠桥梁来联系黄河两岸的交通。此前,黄河流域上的交通隧道只有上游兰州地铁的穿黄区间隧道,尚未有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黄河的工程案例。

作为“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是国内首次采用公铁两用形式穿越黄河,也是当时国内断面最大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该隧道穿越地层以粉质黏土为主,夹杂钙质结核层。盾构开挖直径15.76m,是已建成最大穿黄隧道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道)开挖直径的1.75倍,叠加穿越“地上悬河”风险,技术难度以几何倍数提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粉质黏土黏性大,刀盘易结泥饼;钙质结核易导致泥浆泵卡滞;地层细颗粒含量高,易产生大量废浆。

(2)隧道开挖断面大,揭露地层多,易发生管片偏转和过大上浮,造成管片错台、渗漏、开裂等问题,大幅降低箱涵和车道板拼装精度。

(3)盾构穿越“地上悬河”施工导致的地层开裂易诱发河水倒灌,盾构掘进的沉降要求高;黄河冲积地层卸荷敏感性高、动力响应大,坑顶超大吨位吊装基坑变形控制难。

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由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中南大学、济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取得了如下成果:

(1)建立了泥饼评估-泥饼预防-泥饼识别-泥饼处理的成套技术体系;研发了搅拌/碎石出渣结构及冲刷射流防滞排系统,实现了盾构掘进过程中高效稳定出渣。

(2)揭示了粉质黏土地层大盾构隧道管片上浮空间形变特征及环缝力学特性,形成了“地上悬河”高水压条件下的大盾构管片上浮综合控制技术。

(3)揭示了大盾构穿越悬河堤坝地层与结构物的沉降规律,形成了超大直径泥水盾构穿黄掘进沉降控制专项方案,实现盾构平稳穿越地上悬河。

(4)开发了以泥水分离速度和絮团粒径为评价指标的废弃泥浆高效絮凝-浓缩减量技术,研发了废弃泥浆高效绿色处理技术。

(5)提出了改进的MSD基坑开挖动态变形预测方法,建立了吊装短时荷载作用模型和全工序施工荷载演变模型,形成了超大直径盾构干接收安全施工工法。

以上述成果为基础,形成了“黄河下游高黏粒钙质结核地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悬河施工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泥水盾构穿越全断面粉质黏土夹钙质结核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公轨合建结构稳定性、首次穿越地上悬河等施工难题,拓宽了盾构工法的适用范围,为后续黄河下游地区类似穿黄工程提供了成功案例及理论支撑。同时,上述成果也已推广应用至济南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工程、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南崇铁路留村隧道工程、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工程等盾构隧道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本书是对上述科技攻关成果及工程实践的系统凝练,作为“面向挑战与创新的大盾构隧道修建技术系列”之一,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关键技术研究书系”。

本书由许为民、周长进、陈鹏、历朋林、肖明清等编写,“面向挑战与创新的大盾构隧道修建技术系列”学术委员会及组织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也对相关成果的完善和著作编写给予了指导与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崇高敬意与由衷感谢。

本书汇聚了大盾构技术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作者团队的共同智慧,衷心希望能对相关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提升起到推动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尚处于探索阶段,本书内容涉及盾构基坑开挖、泥饼防治、管片上浮控制、掘进控制、泥浆处理等诸多方面,是专业交叉密集、理论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课题,加上缺乏类似的工程经验,在某些问题上目前还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因此,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23 年 12 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