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矿山建设第一门户网站!

学术和展览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和展览会 > 矿山设备展览 > 

【史志文艺】石嘴山:“会燃烧的黑石头”与一座城

发布时间:2018-04-12

石嘴山:“会燃烧的黑石头”与一座城
唐荣尧

        西夏王朝灭亡45年后,来自威尼斯的马可·波罗穿越西夏旧地,在前往元大都的行程中,他发现整个契丹国境内到处都有一种黑色石块,一旦点燃后,火力比木炭更加旺盛持久,可从夜晚燃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
        那时的欧洲,还没有发现这种“会燃烧的石头”。
        在贺兰山北部地区,巨大藏量的“会燃烧的石头”不仅使这里成为一个煤炭产区,而且,还在贺兰山北部的东麓地区、宁夏平原最北段出现了一个因煤而兴起的城市——石嘴山。
        煤是地质史上的陆生植物在沼泽中大量堆积,并经过菌解、煤化等作用形成的。
        在中国,石炭纪、二叠纪及侏罗纪的北方太行山至贺兰山之间,具有形成煤炭的良好气候与地理条件,贺兰山就是这个煤炭形成的温床的最西端。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确定在西北地区兴建包头、酒泉钢铁公司,修建包兰、兰新铁路,建设火力发电厂。
        为了就近解决用煤问题,国家先后派出勘探队深入贺兰山地区普查找煤,发现贺兰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尤其是汝箕沟的“太西煤”(因石嘴山煤田位于我国“煤都”太原的西部而得名),以其“低灰、低硫、低磷”和“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回收率、高化学活性”的“三低六高”特性而被誉为世界“煤中之王”。
        “一五”期间,国家把贺兰山北部列为全国新开发的10个煤炭矿区之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宁夏投资兴建的第一个煤炭工业基地。
        1956年1月,西北煤矿管理局按照煤炭部“贺兰山北段、黄河两岸以石嘴山为中心,建立西北煤炭生产基地,责成西北煤炭管理局派得力人员开始筹建”的批示,于1月24日在西安成立了石嘴山煤矿筹建处。
        5天后,以孙昶为首的筹建处就到达了贺兰山北部一个山沟里的药王庙,设立了石嘴山矿区建设临时指挥部,开始了煤田建设的艰苦创业。
        那时的石嘴山,是一个有200多户人家不足3000人口的荒凉小镇。没有铁路,没有电力,没有通讯网络,没有可以租借的住房和办公地点,没有任何水文、气象资料。
        寂静的贺兰山里开始出现这样的一些身影:白天骑着毛驴、骆驼或步行,到方圆近百里的地方察看地形地貌、搜集资料,晚上点上蜡烛整理资料,绘制图表,制定矿区筹建工作方案。
        很快,国家知道了贺兰山的煤炭家底:这里的煤炭遍布黄河东西两岸和贺兰山谷中,地质构造简单,便于开采,这个煤田有9层煤,矿区面积40多平方公里,贮量约15亿吨。
        1991年宁夏地矿局向外公布了国家批准的《宁夏矿产资源位置表》显示:宁夏境内的贺兰山煤炭储量为27.76亿吨,保有量为24.13亿吨。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煤田不一样的是,这里的煤种相对比较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无烟煤样样都有,动力煤最为丰富。又在黄河边,煤水相依,发电条件十分优越。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一地区地处兰州、包头中间,地理位置合适,应逐步建设成西北煤炭工业基地。
        要想早日开工建井,发电是关键,必须尽快把从匈牙利、民主德国进口的两台发电机组从兰州运来。
        发电设备有4箱18吨重大部件,公路桥梁、涵洞承受不了,包兰铁路尚未通车,黄河再次在宁夏发挥了出乎意料的作用。连接着北到包头、西到兰州之间的黄河水域,保证了在贺兰山发掘大型煤矿的设备从水上调运到这里。
        经过几次实地调查,筹建处决定制作加长、加宽、加固的牛皮筏子,先运匈牙利锅驮发电机组,晓行夜宿,分段航运。
        第二批大件——民主德国的汽轮机组装筏出发了,激流险关也闯过去了。
    1957年春,锅驮发电机试运转发电成功,贺兰山北端地区迎来了标志现代文明的第一度电,开采现代煤矿需要的现代动力出现了。
        矿山建设需要的大量木材存放在兰州桑园,当时因汽车少,运不来,便扎成木排从兰州桑园下放。不想木排到黑山峡被撞散了,木材顺流而下。有关领导计算了一下从黑山峡到石嘴山的时间,马上组织全处人员下河捞木材,结果一根不少地都捞出来了。
        就这样,大量急需的矿区关键设备、材料在包兰铁路通车前1年多时间都运到了。
        经过70多天的努力,用木筏、皮筏将矿区建设所需的600立方米木材、16.56吨钢材和121吨机械设备等从兰州顺黄河陆续转运抵如今的石嘴山地区。
        贺兰山里的煤炭资源开发的一个直接成果,是在山东边催生了一个城市——石嘴山。到1961年年底,一个具有9个可采区、设计能力为216万吨/年(后调整为195万吨/年)的煤炭矿区昂首于宁夏北部。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开发贺兰山北部煤炭基地及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西北煤炭管理局的高节(1965年任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党委书记,1968年任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力排众议,果断地将西北煤炭管理局由西安搬迁到石炭井,开创了中国煤炭开发过程中上层领导机关从大城市下迁到偏僻山区的先河,对进一步开发宁夏以及内蒙古乌海等地区的煤炭基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968年,国家煤炭部在大武口成立了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统一领导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5省区的煤矿建设。
        这是继国家成立东北煤炭工业公司之后的第二个直接接受煤炭部管理的煤炭公司。
        最初在药王庙设立指挥部时,谁也没想到后来的发展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庙小盛不下大菩萨”。
        贺兰山下的那个“小庙”,迎来了中国第二个国家直接管理的煤炭公司,这个公司出现在这个“小庙”周围时,来自陕西、山西、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河北等10多个省市成建制调入的2万多名干部职工(不包括随迁家属),离别了家乡,奔赴石嘴山参加煤炭工业基地建设。
        到1966年,石嘴山煤炭工业已成为宁夏工业的支柱行业之一。
        与此同时,在“加快大三线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国务院在调整全国工业建设布局中,在石嘴山安排了一批列入大三线建设范围的重点建设项目,贺兰山下出现了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435室、436室、215室合并迁建于大武口的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辽宁瓦房店轴承厂迁入平罗大水沟成立西北轴承厂,以及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西北煤矿机械总厂(包括煤机一厂、煤机二厂、煤机三厂)、大武口洗煤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这些骨干企业极大地改善了石嘴山乃至宁夏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千百年来依靠农业成就了“塞上江南”美名的宁夏平原上,一场工业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
        贺兰山的煤炭为这场工业风暴提供了足够的动力资源,在中国现代煤炭资源开发的历史上,贺兰山下的石嘴山是无法淡忘的一幕。
        宁夏工业的发展路径图上,石嘴山“因煤设市”,成为宁夏工业的先驱和摇篮,曾一度引领宁夏工业的发展方向。
                                       文章节选自《火焰战刀花香:宁夏之书 》一书




                              


                          矿山建设网公众号                          




矿山界公众号




0